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金融要闻

支持民营企业 金融机构不断向实发力

发布日期:2022-11-15 11:18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金融局站管 阅读次数: 字号: 背景颜色:

当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发力,打出减费让利、畅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增加信用贷款投放、优化审核放贷业务流程等金融支持“组合拳”,强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特别是加大对疫情期间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有效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指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在疫情冲击下,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遭遇发展困境。在市场看来,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回应了民营企业的关切和期盼,可谓提振市场信心的“及时雨”。可以期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指引下,更多金融“活水”将精准流向民营企业,帮助市场主体恢复信心,增强发展动力。

构建长效机制 激活内生动力

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截至2022年9月底,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超过1.57亿,其中,私营企业4740.8万户、个体工商户1.1亿户。这背后,有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有市场主体的不懈努力,也有金融机构的鼎力相助。

2018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以来,民营企业发展欣欣向荣,生长“土壤”不断优化。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更加重视民营企业发展,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设定监管目标,出台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纾困助企,推动民营企业融资量增价降。

为激活服务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金融机构不断畅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据了解,许多银行在年初就明确民营企业服务目标,合理提高业务考核权重,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同时,明确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和免责条件,激发基层机构和工作人员服务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缺少抵押物和信用信息不完善是阻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根源。为此,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立足企业经营实际,减少对抵押物过度依赖,增加信用贷款投放。同时,优化经营模式,通过数字化转型,积极开发线上金融产品,提高服务精准度和效率。

“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突破传统信贷模式,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大大提升了民营企业融资可得性。”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在银行新发放的企业类贷款中,有一半以上投向了民营企业。截至9月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同比增长28.7%,远高于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增速。

民营企业融资难得到了有效缓解,融资成本也在稳步下降。《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许多银行专门为民营企业贷款配置了低成本资金,适当降低贷款利率;针对民营企业接续融资需求,推广续贷、循环贷等产品,降低企业贷款周转成本。同时,进一步规范银行信贷、担保、登记等环节的收费行为。前三季度,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年化利率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

加大融资支持 提振发展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于金融业而言,要紧紧围绕“两个毫不动摇”向实处发力,着力缓解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

疫情冲击之下,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发展信心受到影响,市场预期一度低迷。娄飞鹏表示,一些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受到疫情等因素干扰,成本压力上升、市场需求不足、对未来预期下降,影响了企业增加投资和扩大生产的意愿和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金融机构要加大支持力度,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近日,在人民银行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预计可支持约2500亿元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后续可视情况进一步扩容。

“融资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工具,帮助民营企业改善融资环境,不仅在短期有助于扭转民企预期,也能够在中长期稳定民企信心。”中泰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表示。

事实上,为缓解疫情带来的影响,金融政策落地生根,不断加码,切实为民营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红利,而政策的支持也得到了市场的回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8.2,与上月持平。反映中小企业对未来发展信心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和反映市场需求状况的市场指数均有回升。

不过,要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动力,金融机构还需要继续在破解融资难题上下功夫。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一是在经济下行和疫情双重冲击之下,其自身发展前景不明和信用不足制约其融资能力。二是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还不足,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三是金融体系不健全以及金融服务中介机构不发达,不利于相关政策落地。因此,还要从信贷支持、直接融资、增信体系等方面发力,为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创造更适宜的金融环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许多银行通过推广预授信、平行作业、简化年审等方式,提高民营企业信贷审批、放款等环节时效性。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挖掘内外部信息资源,为民营企业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满足民营企业不断发展的多样性、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周茂华表示,考虑到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和民营企业现状,金融服务仍需要提升与民营企业发展的适配性,金融机构需要完善内部治理,创新金融产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经营与风控效率。

此外,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督促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机制,持续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